雷火竞技

您当前的位置: 雷火竞技 > 雷火新闻
谁是中国最早的美食家?(组图)

发布时间:2023-03-08 08:13:17    浏览: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对孔子无可争议的评价,但是我们还要为孔子冠誉上中国最早的美食家雅号,因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原则,一直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饮食文化的传承。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从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研究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很少有人从饮食的角度去研究孔子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其高超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孔子是在中国这一历史长河中,最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美食原则的。同样是生鱼片,切得越薄越好,蘸酱不烦品种其多。虽然生鱼片是那个时代至高无上的美食,但是,孔子和诸多文人学者一样,把美食等同治理国家一样重要。如:道家“烹小鲜若制大国”,这就为中国的美食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如果说中国从奴隶制社会的周代就为美食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和规范,那么,孔子是为战国后的中国美食,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科学规范。

  《论语·乡党》中,“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孔子对食品的要求很高,变质的食物不吃;超过一定时间不新鲜的不吃;这似乎有点像中国最早的食品卫生法。肉类分割不到位的不吃;市场上不放心的酒肉不吃;蘸料与食材不相配也不吃,孔子对菜肴的要求如此苛刻,足以说明孔子对菜肴出品的讲究。吃生鱼片(鱼脍)没有芥末酱;祭神用的肉类没有姜,孔子是不会碰的(日本的生鱼片吃法至今还遵循中国老祖宗的古训)。而且,孔子反对暴饮暴食,主张用餐时不讲话,细细品味,享受过程。

  综观《论语》全文,“政”字出现四十一次,而“食”字也同样出现四十一次(三十次是当小“吃”讲的),民以食为天。我以为,“民以食为天”,不仅仅是老百姓要吃饱饭重要的理解,里面还涵盖着还要以美食为标准的“吃好”这样一个概念。虽然那时还有吃不饱饭的穷人。

  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又重新研究和认识孔子,都没有重视孔子对中国饮食文化所作的贡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吧!

  有许多的文友问我,孔子是美食家这个观点能成立的话,那孔子何以成为美食家,孔子的收入哪里来?

  是的,记得文革时期,人们批判孔老二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不事生产,不做生意,每天除了教学生,就是编书,拿什么养家呢?如何成为美食家呢?说孔子是美食家,他的消费能力在哪里?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孔子作为贵族的后代,到他那时已经没有什么田产,除了断断续续做官,也不会有多大的积蓄。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弟子3000(“身通六艺者”72人),主要的经济收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费的问题,《论语·述而》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大意是说,只要自己带上一份“束脩”来拜见我,我不曾有不向他施教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在儒家经典《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注道:“束脩,十脡脯也。”“束脩”就是十条肉干。显然“束”是量词,一束位十。

  据史料分析,如果孔子30岁办学,到55岁周游列国(带领几名弟子离开故土,游历卫、宋、陈、郑、蔡、楚诸国),在25年的时间里,三千学生,那就是三万条肉干,这是个有趣的数字,也就是说,孔子每天有3.3条肉干可供消费。按目前的腊肉市场价13元/斤计算,就算一条腊肉1000克,那孔子一月也有2600左右的生活费,属于生活有保障的农村家庭。但历史无法考证当初每个学生是只交一次束脩,还是每年交一次。如果每年交一次,那孔子的收入就相当丰厚。我倾向后者。

  现代人的与孔子年代人的智商究竟相差多少,就人与人交往的趋利性,我看相差无几。当今社会,家长为孩子的成才可是费尽心机,有经济条件的送个礼品或是消费卡之类的,已经是公开的行为。想必孔子年代的王公贵族们,为了孩子将来的仕途,额外加薪是绝对是冠冕堂皇的,弄不好还有相互攀比之风和斗富之类的现象。对贵族阶层和商贾而言“束脩”简直就是小儿科了。北宋经学家邢昺(932-1010)把“束脩”看作“礼之薄者”。

  在那个年代,我想孔子也不会专吃那些硬通货肉干生活,自然会有以物易物的调剂手段;而那些学生的家长也必然会考虑到圣人的切实所需,投其所好:穷学生未必用肉干交学费,粮食、蔬菜、野味、鱼类等,只要同等价值,孔子未必不收;分期交付未必不允。像颜回这样的穷学生要一次拿出“束脩”岂不天方夜谭了吗。

  孔子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岁以上的成人,这从论语的对话分析可以看出来。孔子讲学不拘形式,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也就是说学生随时都可以招,随时都可以插班。有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此理自古有之,孔子自然也不会例外。

  孔子的学生多,社会形象好,再说当时尊师重教的风气盛行;加上出人头地做了官的学生,自然感恩戴德,相助有加;还有像南容这样富有的学生;还有鲁国存留一些周公的礼仪,所有这些,出资赞助、酬谢、馈赠定不会少。中国的乡绅,衣锦还乡的商贾、达官贵人都有资助一方办学的传统,你能说这一现象就不存在于中国的春秋时代?

  综上所述,孔子成为美食家是有一定经济基础为背景的。然而,孔子之后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生活窘境,以及受困于陈蔡之间的事当是后话。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博客作者,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新浪客服。本账号将予以删除。雷火竞技雷火竞技雷火竞技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